一家声称要颠覆传统畜牧业的造肉公司,最近遭遇了滑铁卢。
它的名字叫“Beyond Meat”,创始人伊森,是一位执着的环保主义者。他坚信,开发植物肉产品,可以减少畜牧业对环境的巨大压力,也能为动物带来更好的生活。
公司刚创立时,得到了许多知名人士热捧:比尔·盖茨试吃了一口后,惊为天人,成了该公司的早期投资人;小李子吃了一口后,惊为美人,不惜为该公司做各种代言。
凌晨三点,Beyond Meat创始人伊森·布朗突然从梦中惊醒,颤抖着打开股票软件——公司股价已从239美元峰值跌至6美元。截至3月12日,该公司市值为2.54亿美元,与2019年一度触及的150亿美元相比,蒸发超98%,相当于用五年时间把猪排煎成了猪肉渣。
市值暴跌的背后是精英成绩同样下跌。2024年业绩,营业收入为3.27亿美元,同比下降4.9%;经营亏损为1.56亿元,经营利润率为-47.8%。
据了解,每磅植物肉生产成本高达4.6美元。
中国猪农老王掐指一算:"这价钱够我买两斤排骨再送半扇猪头肉!
网友神评:"原来'未来蛋白'最大的竞争对手不是猪,是楼下张阿姨的卤肉饭。"
舌尖上的启示录:谁在定义"真香定律"?
这场产业更迭的本质,是两套价值体系的终极PK:
人造肉信仰派:仍在鼓吹"2050年替代30%动物蛋白",被大妈一句话破功:"我花28块买块'素排骨',不如直接吃真排骨!"
某经济学家总结:"所有试图改变中国人吃肉习惯的商业模式,都要先问问八大菜系同不同意。"
屠夫与科学家的PK:
这场世纪对决的戏剧性,堪比屠夫遇上科学家:Beyond Meat研发团队还在捣鼓"第七代豌豆蛋白分子重组技术",河南猪场已用上智能饲喂系统。网友辣评:"果然打败魔法的不是魔法,是更高级的魔法。"
风投故事会VS千年刚需:
人造肉曾讲着"拯救地球+健康饮食"的资本童话,却被现实打脸:中国年均消费7亿头猪,相当于给每个美国人空投2.5头活猪。吃货宣言:"我可以不吃牛肉,但不能没有红烧肉!"
米其林摆盘VS菜市场哲学
当米其林餐厅把植物肉雕成艺术品,广东番禺新鲜猪杂粥的张老板嘿嘿一笑:"我这现杀现卖的猪肝粥,新鲜度100%!",引来了许多半夜听猪叫判断猪杂粥是否新鲜的食客。
面对人造肉崩盘,中国猪农的凡学发言刷爆朋友圈:
河北老张:"今年扩建猪场花了500万,钱是去年卖猪囤的,你说气不气人?"
四川老李:"我家猪现在住空调房,比Beyond Meat办公室都凉快。"
广东陈厂长:"刚接到投资人电话问要不要搞植物肉,我说我们只研究怎么让猪肉更香。"
结语
当人造肉在资本寒冬里瑟瑟发抖时,中国养猪业正在猪圈里迎来新的篇章。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在吃的领域,任何科技革命都要先过"妈妈的味道"这关。
至于那些被套牢的人造肉信仰者,建议含泪阅读《母猪产后护理》——毕竟转行养猪,从学习认错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