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安全定义,为减少病原体进入农场(外部生物安全)和减少其在农场内传播(内部生物安全)而采取的一系列措施。多数情况下,生物安全措施的实施意味着农场管理的变化,可能牵涉到设施投资,也可能是农场工作流程的变化;生物安全措施应被理解为是一种投资,而不是成本。因此,它们的实施结果必须有一年以上的周期来科学评估。如果期望短短一个月就有明显效果,可能会产生严重挫败感,甚至会放弃实施。为避免这种不利的情况,每次生物安全措施的变动必须设定明确的目标,或参数。如果改变了某一个或多个生物安全措施,并没有达到相应的效果,说明这种改变并不适合本场,教训就是这条路走不通,下次可以走其它的路径。
一、案例1——内部生物安全措施不当
北方某1000头母猪场,自繁自养,一点式生产,其育肥场第一栋:转入42日龄仔猪627头,53日龄免疫猪瘟,56日龄猪只出现症状,表现为发烧(40.5-41℃),扎堆,畏寒怕冷,流清鼻涕,咳喘,消瘦。发病后期有腹泻。发病大约60头,死亡40头;育肥场第二栋:在第一栋发病15日后,456头仔猪出现症状,情况与第一栋猪只类似;育肥场第三栋:第一栋发病14日后,1710头仔猪出现症状。
大体剖检情况:主要病变区域在肺脏,肺脏水肿,肉变,变硬,指压不塌陷。出血不明显;下颌淋巴结和肺门淋巴结有少量出血;肾脏外侧有少量充血,但肾盂和髓质无出血和可见病变。心外膜有纤维素样渗出,膜粘连,有副猪嗜血杆菌病的迹象;其它脏器扁桃体、脾脏、消化道和膀胱无明显病变;关节腔也没有肿胀和浑浊黏液,关节液清亮。
实验室检测结果 :PCR检测为PRRSV抗原阳性,PRV抗原检测阴性,A型流感抗原检测(试纸条)阴性。之后种猪也出现问题,病原学、血清学和临床表现都相互印证,确诊为PRRSV感染。
复盘总结:育肥场生物安全措施不当被感染,场内无害化处理流程不当,回传母猪群,两场人员有交叉。以上发现表明,PRRSV的发生与管理上的疏忽息息相关。
该场育肥舍出现PRRSV阳性猪只后,局部区域清群处理不到位,生产区相关人员、猪场设备、器械、注射针头、猪场运输工具等消杀不彻底和动物尸体无害化处理不当,导致发生猪与猪之间传播。场区之间人员交叉,进一步导致病毒扩散。PRRSV在猪群内的传播,可能受到硬件条件(洗澡间、车辆、物资消毒间、中转料塔、饮水消毒罐、转猪台等)和软件条件(完善的生物防控体系,员工生物安全意识建立,产房网格化管理、怀孕舍分线管理)等多方面的影响。从这个角度来看,任何旨在使工作流程有序化和监测免疫状况的管理措施都可以降低这一风险。
二、案例2——疫苗频繁更换
该猪场存栏基础母猪1800头,主要对外供应15kg左右的商品苗猪。16年12月开始使用HuN4-F112株疫苗,PRRS免疫程序由“每年2/6/10月种猪普免”更改为“母猪产后14d1头份/头跟胎免疫”,半年时间分别使用过VR2332、CH-R1、R98株疫苗。
临床症状:2017年1月4日,进场发现妊娠舍母猪体表寄生虫较多,耳内侧有黑色污垢,仔细观察确认母猪普遍在背腹部、耳尖有针尖状出血点,被毛杂乱、无光泽,部分母猪眼角分泌物增多,便秘母猪比例高达30%,体温测量值在39.0~39.7℃之间。2017年1月11日妊娠舍2、3、4、5栋按照事业部制定的免疫程序,普免了猪瘟、圆环疫苗各2头份。随即病情加重,2017年1月13日4、5栋妊娠母猪开始发生流产,流产主要集中在妊娠80日龄中后期阶段。从1月23日分娩出现零星妊娠105~107d早产,产出不足月的活胎或死胎,活胎生命力较弱,两天内基本上死亡。死胎较多。母猪普遍体温升高,测量值达到41℃,猪卧地不食。保育猪未表现出PRRS严重症状。初步判定疑似PRRSV感染。
样本采集:采集4份胎儿样本、10份血清样本送检。
实验室检测结果:其中2份胎儿呈弱阳性,4份血清呈弱阳性,1份血清呈强阳性。通过扩增Nsp2基因上覆盖片段缺失的区域来区别经典毒株和变异毒株,发现该猪场PRRSV变异较大。对ORF5基因进行测序发现该毒株是类NAD30毒株。
复盘总结:是免疫策略的失败导致该场PRRSV在该场爆发。疫苗是压制PRRS最有效的手段,但需要根据猪场PRRS毒株的类型进行疫苗的选择,执行者如果选择的疫苗不对型,又想立竿见影,一见到没有改变就贸然换苗。6个月时间分别使用过HuN4-F112、VR2332、CH-R1和R98株疫苗,以为能“广谱抗毒”,谁知不仅没起到“广谱”的作用,反而影响了每种疫苗的免疫效果,让病毒有可乘之机。
因此在养殖过程中做到及时监测猪场内新出现PRRS,对典型病例做病毒分离,了解遗传进化关系,监测有无新毒株进入。对现有厂家疫苗做免疫效果评估,优化驯化策略,制定后备猪疫苗驯化方案。从这个角度看,没有统一的免疫程序,单纯凭“经验”或人云亦云,不能根据本场毒株流行情况选择合适的疫苗进行免疫,会大大增加场内PRRSV变异的概率。
三、案例3—疫苗与本场毒株不匹配
某集团公司21年10-12月期间,有4个生产场出现母猪流产、死胎增加的现象,保育猪死淘率升高,部分批次死淘达40%,病料送检为PRRSV核酸阳性。PRRS暴发前,一直使用某进口PRRS经典株活疫苗,由于生产不稳定,2021年11月增加了某商品化联苗(PRRS、圆环病毒、支原体、链球菌、副猪嗜血杆菌灭活疫苗)免疫母猪和仔猪,效果不理想。
临床表现:母猪流产、死胎有一定比例。保育猪伤亡严重,保育期淘死率高达20%。仔猪出现突然倒地、神经症状、四肢划水;部分皮肤发红,剖检有心内膜炎、心瓣膜和心耳处有大量的白色栓塞或者混色血栓堵塞,心外膜血管扩张,造成血液循环障碍,肺脏表现为间质性肺炎,实变严重,有出血点,肺门淋巴结和纵隔淋巴结肿大,个别猪只脾脏肿大。
样本送检情况:了解到当前PRRS感染压力和感染节点。采集流产胎儿肺组织,出生仔猪脐带血,睾丸液,产房和保育弱死仔猪病料淋巴结、肝脾肺等,20、40、60日龄仔猪血液,检测PRRS抗原和抗体。
实验室检测结果:脐带血、睾丸液、20日龄、40日龄、60日龄、死胎、病料组织基本上PRRSV核酸检测阳性,且CT值非常低。N蛋白抗体绝大部分为阴性。该场呈现抗原阳性、抗体阴性的结果,对毒株进行基因测序,为PRRS类NAD34毒株。
生物安全复盘:没有对场内新出现毒株进行持续监测是该集团四个场陆续爆发PRRS的原因,疫苗是压制PRRS有效的手段,但前提条件是选择对型的疫苗,在疫病爆发之前,该集团一直使用某进口PRRS经典株弱毒疫苗,其对NAD34毒株免疫效果不佳;2021年11月该集团增加了商品化联苗的免疫,依然效果不佳,表明该商品化多价联苗对已感染PRRSV的猪群针对性并不强。
大型养殖场,在各个饲养环节均操作规范的情况下,依然会爆发PRRS,首先应想到PRRSV(RNA病毒)易变异的特性,重点关注“苗不对型”问题,这就需要从业者努力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后非瘟时代,各大养殖企业之间的竞争,主要取决于技术路线的顶层设计,决策者对PRRSV的认知越深,其竞争力越强。反之,如决策层认识不足,则很容易陷入PRRS泥潭。免疫程序评估、实验室支撑、定期的监测、人员的培训等方面都必须加强,而不是只依靠某个方面的改进,管理者一定要具备系统思维的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