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我国生猪养殖行业规模化程度已提升到70%左右的较高水平,生猪行业正向更成熟的阶段迈进。然而不可避免的是,行业整体利润率也随之下降,甚至从2025年开始,生猪行业或将正式步入“微利时代”,届时“极致降本”的竞争将更加激烈。
但是,从成本竞争维度审视,同等规模猪企或猪场在饲料、动保、设备、生物安全防控等投入品成本方面并没有显著差别,并且几乎已经到了“降无可降低”的状态!甚至在资金、人才、政策红利等方面也没有形成鸿沟式的差距。那么在这种情况下,猪场之间要想拉开差距的关键在哪儿?要想提升盈利能力,提质降本,还可以从哪些方面进行深挖?
在3月28日-29日,由猪好多网、北京猪好多科技有限公司主办的“2025集团猪企与规模猪场<成本-经营-管理>养猪产业峰会上圆桌论坛环节,来自湖北天豕农牧有限公司总经理/武汉金龙集团副董事长王军、浙江美保龙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总裁欧伟业、资深养猪专家吴俊博士、禾丰食品股份有限公司常务副总裁高全利、深圳数影科技有限公司首席执行官石广霄五位来自生猪产业各个领域的企业专家围绕以上话题展开深度讨论。圆桌论坛由王军总经理主持。
问:当前行业平均养殖成本已压缩至13-14元左右,在目前的成本构成中,哪些环节的成本存在 “降无可降”的困境?在养猪成本结构中最难压缩的部分是哪个部分?
湖北天豕农牧有限公司总经理/武汉金龙集团副董事长王军
王军(主持人):老板要突破认知局限,不能从原料和用人层面要求成本下降,反而要增加投入,这样才能提升效益,降低成本。不能在生产资料上“榨取”真正的逻辑是通过好的投入来提高效率,增加收益,这才是正道!
浙江美保龙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总裁欧伟业
欧伟业:在猪场生产中,水电费、员工薪酬、环保等不仅不能降,而且在增加,疫苗化药等动保成本已经“降无可降”。现在许多动保企业的净利润率已经很低甚至是负数,就拿疫苗来说,其成本构成中的维持车间运行的电费、物流费、研发费用、环保费、佐剂及培养基费用、员工薪酬基本没有下降空间的,再降就恐影响产品品质,就没有研发投入,不利于养猪业的健康发展。
资深养猪专家吴俊博士
吴 俊:目前中国养猪业生产资料固定成本撬动空间已经很小了,基础投入这一块整体都已经到了降无可降的地步,如果再要去持续“压榨”成本,那么就会严重影响到产业的发展质量,降本增效的关健在提升产出效率!举例来说,繁殖母猪营养具有均衡性、滞后性、存储性和贫富性的特征,营养问题直接关系到母猪的繁殖性能和生产寿命,结合饲喂模式,现在的饲料原料选择和配方已经很科学很标准了,不能为了降本再去动太多“歪脑筋”,这样最终只能导致养殖成绩的波动而得不偿失,饲料是养殖的根本,如果说最不能降的我认为一定是饲料。另外,动保产品采购成本经过几年的残酷 “厮杀”,空间日益狭小,再降必损其质,而且通过采购降低成本没有难度壁垒,都可以模仿,各个猪企动保产品采购“空间差”进一步减小。对待动保产品正确的思维是做减法,通过生物安全管控、疫病净化、提升猪群健康养殖水平,减少动保产品使用的种类和投入,而不是一味的压低产品价格,否则最后会被反噬。
禾丰食品股份有限公司常务副总裁高全利
高全利:我作为养猪企业,希望饲料和动保产品可以去掉中间商以降低成本。而作为养猪企业的决策者和生产者其实对于疫苗的要求是高的,我们不会用农贸市场的思维去买东西,而是用专家式的严格要求来选择产品。动保方面我们今年的成本目标是50元,但确实不能追求低质廉价的产品,而是追求优质和高性价比的产品,我们非常清楚成本在相互之间是可以转换的,如果单一追求某一项成本的降低必然会导致其他环节成本的上升。此外人才的成本也不能再降,因为要想养好猪主要就是靠人,在环保成本这一块,随着国家标准越来越高,不但不能降还要增加!
深圳数影科技有限公司首席执行官石广霄
石广霄:养猪的本质就是用各种手段来让猪最优异的基因得到表达。在服务养猪的过程中逐步认知到科技的力量之后,我们通过建模来把成本模块化。目前养猪业的同质化竞争非常严重,畜牧业无论是饲料还是动保产品“卷的程度”已经“遥遥领先”,传统路径的降本,越来越难。未来要进一步降本,首先要解决精准的问题,猪在生产中的各项指标能够精准把控,例如精准饲喂、精准营养、精准环控等,如果能做到,就能继续优化生产效益,“精准”一定是未来降本的主要赛道和路径。另外,产业链的一体化也有降本空间,尤其是围绕城市周边小而美“料进肉出”的一体化猪场会有成本优势!
问:如何突破降本天花板,提升盈利能力?我们从创新这个层面来讲一讲降本路上还有哪些金矿可以挖?各位的企业都是怎么做的?
欧伟业:猪场疾病的净化决定了猪场的盈亏平衡点,最好的降本就是增效!例如拿蓝耳病来说,蓝耳病病毒载量与养猪成本呈正相关。也就是说蓝耳病的病毒载量越大,猪场就发病,养猪成本就高,蓝耳病的病毒载量越小,猪场就稳定,养猪成本就低,猪场是蓝耳病病毒是阴性,配合严格生物安全、营养及健康管理,猪的繁殖性能及生长效率可接近遗传极限,蓝耳病造成的成本为零。所以,降低猪场的蓝耳病的病毒载量,做得抗原转阴是目前蓝耳病阳性场降本的第一要务。例如华南地区某集团公司的一个单场为9700多头母猪阳性场,使用兰立定后2个多月,就生产出蓝耳抗原阴性的仔猪,并且持续跟踪一年,全场断奶仔猪都维持抗原阴性,其PSY从原来的24.6头提高到26.6头,增加了2头,全场全年增加断奶仔猪近2万头,同时核算每头断奶仔猪成本降低了38元。又如西南某集团公司统计14个放养户数据显示,7个应用蓝耳病灭活苗“兰立定”的养户猪场比7个没有使用兰立定的养户猪场,病毒载量检测大大降低,其断奶到肥猪上市的料肉比平均降低了0.18,造肉成本平均降低1.7元/公斤,综合成本每头出栏肥猪下降238元。所以压制疾病病毒载量、净化疾病是最好、最直接的降本路径!因此,猪场老板要下定决心,净化蓝耳病,彻底与蓝耳病脱钩,将蓝耳病从资产负债表的成本项踢出去,将蓝耳病吞噬的每一分钱都转化了资产负债表的正资产,大大降低成本,增加效益。
吴俊:养猪老板的思维认知和决策是最关键的,这是天花板,并且老板的思维和执行者思想的统一很重要。人是非常重要的因素,如果员工把养猪当成自己的事情,那养猪成本就一定能轻轻松松的降下来,这是核心,这两点不突破,其他事情都是“零”。另外,站在猪的层面来说,福建的很多养猪人是尝到了“猪群健康”和环保的甜头,所以区域性的管控和生态链联合发展的模式也有很大的突破空间!
高全利:猪场老板不要觉得资源不够而不能做到,很多事情其实是选择题,我们要选择首先做什么?往往觉得最无法实现的越是最应该首先实现的。在管理层面要建立人才储备与替代机制,不能在某一个层面过度的依赖某一个人。
石广霄:首先在行业降本增效很卷的情况下,老板的认知非常重要。第二个是养猪的工具和硬件必须升级换代并和产业相结合,这样会有效提升效率,这其中的关键是雇佣具有降本增效能力和应用先进技术/设备的人很重要。第三就是能够拥抱新质生产力。当前产业的发展已经达到了产业物联网的时代,产业物联网的本质就是实现连接、互动和网络协同,给整个产业带来降本增效。例如无人猪场,是经过验证之后形成一定的模型并形成一种智能体,这种智能体实现之后,就会真正的实现人效、猪效、场效的协同,让猪场达到另外一个层次的状态。
王军(主持人):我们想突破天花板,老板的思维第一个就要打破。在人的层面,经过无数次实验可以得知一个新员工和一个老员工一年创造的价值可能会相差20万,一个普通员工和一个优秀员工相比创造的价值可能相差30万,一个优秀的场长每年可以为猪场多创造200万的利润。所以管好人让他们充分的发挥价值,这是降本的核心点。
结语
在生猪产业迈向成熟化的关键节点,本次峰会通过深度对话为行业带来深度启示:微利时代的竞争本质已从单一成本竞争转向系统性价值重构。在传统生产要素降本空间见顶的背景下,猪场破局需要构建"认知突破+精准管理+科技赋能+生态协同"的四维发展模式。
值得行业关注的是,疾病净化带来的隐性成本释放、智能化设备带来的管理效率革命、以及新生代员工管理方式创新,正在形成新的利润增长极。正如论坛专家所言:“当行业集体走出低价内卷的泥潭,转向价值创造的高地时,中国养猪业将真正迎来高质量发展的黄金期。”面向2025,唯有将科技创新转化为生产力,将管理智慧转化为竞争力,方能在行业变革浪潮中把握先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