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当代养猪技术的革命性的跟进,整个高繁母猪的比例越来越高。高繁母猪的优势也随着养猪技术的提升越发的明显,尤其是对目前养猪成本的降低以及养殖效率的提高有着革命性的作用。
一、高繁母猪的主流趋势
据2023年全国养猪前30强生猪企业中,丹系、法系、加系、新美系、PIC等高繁母猪品系占比接近80%。在新的品系的种猪饲养过程中,最明显的表现便是猪场产仔数极大的提升。PTT教练团在一线服务的过程中发现,有一些新的谱系的种猪,平均的产仔数可以达到20以上,其全年的PSY超过了36。虽说高繁母猪的趋势势不可挡,给养猪企业的造肉成本极大的降低,在其过程中也会产生一系列的问题。
二、高繁母猪带来的生产难题
1、出生总仔数高但均匀度差,弱仔、死胎多,窝均健仔少
据PTT教练团在精益生产服务中数据统计,一猪场高繁母猪窝均死胎+木乃伊仔猪数量平均在2头以上,母猪按年生产胎次2.25,产房仔猪成活率按95%计算,每头母猪PSY下降4头以上,1000头母猪PSY数量减少4000,每年因PSY的下降损失在120万以上。
2、攻胎无效,增加母猪摄入营养,无法解决仔猪出生窝重轻和出生均重轻
在重胎期通过增加母猪摄入营养的方法,包括:调整母猪攻胎日龄、调整攻胎饲料类型、增加攻胎喂料量等,一方面过度攻胎导致营养浓度增加,促使母猪体内产生更多的氧自由基,进一步加剧母猪供氧不足,导致死胎增加,但对仔猪出生窝重和出生均重提高轻微;另一方面过度攻胎还导致母猪哺乳期采食量减少,仔猪初生重增加的优势并不能带来断奶体重的增加。
因此可知,单纯增加母猪摄入营养并不能很好解决仔猪出生重和窝重问题。
三、高繁母猪生产难题的根源
原因一、营养输送能力不足
营养在体内的输送体系包括:心脏、血管、血液、肺脏等,母猪摄入的营养通过心脏的泵血、肺脏的换气、分布的血管、血红蛋白输送到全身。现代育种过分强调母猪的繁殖性能,但没有关注与高繁殖能力相匹配的营养输送能力,导致营养输送能力不足。
原因二、营养分配调控失衡
仔猪的出生重与均匀度主要取决于:产仔数量、胚胎在子宫中的位置、胎盘和子宫内膜血管的分布密度等因素。
李彦清等2019年发现由于母猪子宫两端的血管较子宫中央丰富,导致靠近子宫壁和处于子宫中央的仔猪在发育阶段获得的营养不造成仔猪之间的体重差异。
四、解决高繁母猪生产难题思路与方案
(1)强化营养输送能力
增强心脏泵血能力,增加子宫-胎盘血流量;增加胎盘血管数量,提高单个胚胎血流量;提高血红蛋白数量,提高红细胞输送能力;增强肺脏换气能力,提高血液中血氧浓度;
(2)强化营养分配能力
提高生长调节素A水平,加速胚胎发育和促进肌肉生长;促进子宫内膜毛细血管生成,减少不同位置胚胎营养不均;
高繁母猪高效生产解决方案:按照强化“营养输送能力”和”营养分配能力”的解决思路,采用“定向发酵”和“糖肽融合”等现代制药工艺,定向研发出“益姆康”,其主要成分包括人参皂苷、乳生肽、月桂酸铁等,具有人参补气,乳肽养血的功效,实现仔猪出生窝重增加、均匀度改善、窝均健仔数增加的目标。
高繁母猪高收益解决方案:
①1胎窝均总仔数在13头以下,窝均死胎+弱仔数≦1.5,使用阶段与添加剂量:怀孕85日龄连续使用到分娩,按照1kg/t拌料添加或每头每天4-6g或每天每头1片
②2-6胎窝均总仔数在13-16头,窝均死胎+弱仔数1.5-2,使用阶段与添加剂量:怀孕85日龄连续使用到分娩,按1.5kg/t拌料添加或每头每天6-8g或每头每天2片
③2-6胎窝均总仔数在16头以上,窝均死胎+弱仔数≧2,使用阶段与添加剂量:怀孕85日龄连续使用到分娩,按2kg/t拌料添加或每头每天8-10g或每头每天2片
五、益姆康在高繁母猪上应用研究
在提高新丹系母猪出生窝重和仔猪出生均重上的研究:
猪场背景:南方某新丹系母猪场,母猪窝均产总仔数>16头,但新生仔猪窝重偏轻,低体重仔猪(≦1kg)比例在20%左右,母猪产程平均在6小时以上,通过调整攻胎日龄和攻胎饲料营养浓度后,仔猪窝重、初生均重有增加但改善不明显。
试验方案:将同一批次83头怀孕85日龄母猪随机分为试验组和空白对照组,确保两组母猪胎龄、膘情、健康程度和饲养环境相似,两组母猪采用猪场现有的攻胎饲喂方法,空白对照组不添加任何功能性添加剂,试验组母猪按照每头每天添加10g益姆康。
试验结果:
①益姆康对窝均白死胎的影响:
窝均产仔数试验组19.55,空白对照组19.88;
总白死胎数试验组19头,对照组39头,显著的减少了20头;
总白死胎比例试验组2.3%,对照组4.9%,减少了2.6%;
由此可知,益姆康对窝均白死胎的数量有显著的减少。
②益姆康对仔猪出生体重的影响:
猪场试验组平均出生窝重26.62,空白对照组24.82;
仔猪出生均重试验组1.39kg,对照组1.34kg,相应对照每头有50g的差异;
≦0.8kg仔猪比例试验组4.17%,对照组5.66%,相应的减少了1.49%;
0.8≦X≦1kg仔猪比例试验组11.99%,对照组16.55%,减少了4.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