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8日,在四川省饲料行业年会的“新质饲界・智转增效——行业通往未来之路之群英探讨主题论坛”上,特驱集团副总裁袁有林与行业大咖同台分享,以一组数据解读了饲料行业潜力和饲料企业方向。
袁有林指出,要用养殖的思维做饲料,借助科技创新,如果能够提升相关指标,比如PSY(母猪年断奶仔猪数)提升和料肉比优化,当前我国平均PSY不到20头,若达到丹麦平均30头的水平,中国的母猪存栏量至少可减少1000万头,按母猪一年消耗1吨饲料计算,可以节约1000万吨饲料粮;叠加育肥猪料肉比优化,如果料肉比再下降0.5,将带来4000万吨的节粮空间。如此,仅养猪业就能年节粮至少5000万吨,那么中国养猪业一年节省的粮食总量,可达全国粮食总产量的7%,可见潜力巨大,通过科技创新可以为畜牧业创造巨大的价值。
如何才能实现这一目标?袁有林表示,在农牧行业,以创新、转型、增效为核心的探索和实践从未停歇。他用形象的比喻,阐述了以“新质生产力”实现“智转增效”的三维路径:
一是通过遗传育种技术,“造好车”:通过持续改良畜禽基因,打造高产高效的“生物芯片”;
二是通过智能装备,“修好路”:通过科技创新,实现设备设施的自动化、智能化、数字化,用自动化饲喂系统、智能环控设备和AI巡检等,构建数字化养殖生态环境,搭建好“高速公路”;
三是通过人才升级,“配好司机”:培养具备现代养殖技能、有强烈责任心的从业人员。
目前,头部养殖企业在遗传育种,智能设备、环控、巡检、健康管理等方面积极探索,在饲料加工、养殖、屠宰等方面不断整合,实现园区化产业集群,养殖规模增加,效率和效益显著提升,在加强环境保护的同时,还大大提高了土地等资源的利用率,从饲料到养殖到食品的整体效益明显提升。
袁有林指出,饲料行业正经历着深度变革:全国饲料产量从1980年的100万吨,到2024年的3.23亿吨,40余年增长超过了300倍;在饲料规模已经非常庞大的今天,很多单一的饲料企业都感觉到了生存压力,都在问一个问题:为什么销量一降再降?饲料都去哪儿了?企业发展的空间在哪里?
看清行业发展的规律至关重要,不争的事实是:一方面,企业数量从巅峰期的数万家缩减至今天的几千家,未来可能更少,行业集中度不断增加,大的越大,小的越小,行业加速淘汰弱小企业;另一方面,饲料加工和养殖一体化企业快速成长,大大挤压了单一饲料企业的发展空间,这种情况在最近几年快速形成,未来程度更甚,单一饲料企业的生存空间将进一步被一体化企业无情占领。
饲料企业该何去何从?在袁有林看来,大企业需要不断创新、进一步扩大规模、降低综合成本,从而提升竞争力,同时应该做一些一体化的尝试,避免被一体化企业“吃掉”;中小企业特别是小规模企业,未来生存空间将进一步被挤压,乃至失去生存机会,需要早做打算,要么转型,要么转行,越早转越好,越晚转越被动。他认为,唯有发展新质生产力,通过科技创新提升效率,进行有效转型,饲料企业方能突破生存困局,在变革中找准航向,驶向新的发展彼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