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CGTN推出的《未来之路》系列节目,主要关注在农业发展过程中,中国的一系列现代化尝试和举措。本期节目,和我们一起走进中国的养猪产业去看一看。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猪肉消费国,过去几年因为非洲猪瘟疫情的蔓延,导致全国上下数百万头生猪被扑杀。为避免此类事件的再次发生,中国的养猪场正在通过提高生物安全管理水平、引进先进技术等措施,逐步向规模化、标准化养殖场转变。
这或许就是中国养猪业的新趋势:五层楼的建筑、自动化通风系统、全套的自动饲喂设备……近2000头母猪在这样舒适的环境里生活、繁育。这是今年5月由新希望六和股份有限公司打造的“智能猪场”项目,总投资超2亿元人民币,预计每年出栏优质纯种猪1万头,商品猪3万头。
“多层建筑养殖已经成为中国养猪业的亮点之一,”拥有30余年养猪经验的权威专家、新希望六和首席科学家闫之春博士介绍,“不仅节约了占地面积,同时,通过采用自动化通风设备和科学的建筑空间布局,实现养殖场空间上的最大化利用,提升了养殖效率。”
据了解,“智能猪场“采用先进的自动化技术来调节温度、喂养和控制照明,保证每一层的温度、湿度和空气维持在适宜生猪健康生长的最佳状态。此外,猪场里的每一间猪舍都有一个与之相连的空气过滤系统,通过这样的生物安全防护,防止病毒在空气中的传播。
“智能养猪不是一种选择,而是惟一出路。”闫之春博士向CGTN介绍,“我们通过改善养猪场的设施设备,为猪只提供更舒适的生活环境,让猪保持愉悦的心情。猪的心情好了,长得也就更好了。”
“我们可以通过自动化、批次化生产以及更好的通风来减少人力开销。”闫之春博士补充道。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猪肉生产国和消费国。仅在2021年,全国猪肉消费量超过5800万吨,约占全球总消费量的一半,其中90%以上来自国内。
“消费者对猪肉的需求主要体现在食品安全和质量上。”闫之春博士介绍,“质量简单地说就是肉的味道更好。通过基因育种项目来改善肌内脂肪,提升猪肉的口感和风味,满足消费者的需求。”
尽管中国拥有世界上最大的猪养殖规模,但我们的种猪严重依赖进口。育种专家们正致力于提升海外和本地猪的基因育种技术,来解决猪肉安全问题。
“其中的全基因组技术,就是通过对个体基因的测序和检测,来找出更有经济价值的基因。”闫之春博士告诉CGTN,“我们自主研发了一款多性状、全基因组育种值计算系统,来开展基因组育种工作。”
“养殖密度过高已经给猪养殖产业带来了很多健康方面的挑战。在未来,通过充分利用有限的资源,也能够创造出和现在相同养殖效益。”闫之春博士补充道。
此外,新希望六和一直致力于通过优化粪污处理来保护环境。例如通过使用全自动发酵罐,将回收的粪污进行处理,达到灌溉和施肥的标准后再利用。此外,新希望六和还在满足改善动物福利方面做了很多探索与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