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生重是衡量仔猪健康与生长潜力的重要指标。研究表明,初生重每增加100克,断奶重可提升1-1.5公斤,出栏时间缩短5-7天。然而,许多猪场面临仔猪初生重偏低的问题,直接导致断奶成活率下降和养殖效益受损。要突破这一瓶颈,需围绕母猪妊娠后期的营养管理展开系统性优化,这是提升初生重的核心要点。
一、初生重低下的原因
1、胎儿生长规律决定营养需求
胎儿60%的体重在妊娠最后25天形成,此阶段母猪摄入的营养直接决定胎盘效率与胎儿发育。若此时饲料能量不足或氨基酸失衡,会导致胎儿生长受限。
2、母猪体况管理失衡
过瘦母猪因储备不足难以满足胎儿需求,过肥母猪则因代谢紊乱引发胎盘功能退化,两者均会抑制初生重。
3、环境应激干扰营养分配
高温、频繁转群等应激会激活母猪皮质醇分泌,优先将营养用于维持代谢而非胎儿生长。
二、提升仔猪初生重的8个关键点
1、精准调控母猪营养
分阶段饲喂:
怀孕前期(0-30天):以维持母猪体况为主,饲喂低能量、高纤维饲料,避免胚胎着床失败。
怀孕中期(31-85天):逐步增加营养,促进胎盘发育,但需防止母猪过肥。
怀孕后期(86天至分娩):胎儿60%的体重在此阶段增长,需提高饲料能量(如添加3%-5%油脂)、蛋白质(14%-16%)和赖氨酸(0.9%-1.1%),同时补充钙、磷、维生素(如叶酸、维生素E)和微量元素(如硒、锌)。
避免营养过剩或不足:
过肥易导致难产,过瘦则影响胎儿发育,背膘厚度宜控制在18-20mm。
2、优化妊娠期管理
体况监控:定期评估母猪体况评分(BCS),保持3-3.5分(5分制),避免极端体况。
适度运动:每日驱赶母猪运动30分钟,增强体质,减少便秘和难产风险。
减少应激:避免高温(>30℃)、寒冷、噪音等应激源,保持环境安静,防止流产或早产。
3、品种与遗传改良
选择高产母系:如长白、大白猪,其遗传潜力更优;利用杂交优势(如杜长大三元杂交)可提升初生重5%-10%。
选育策略:通过BLUP法筛选初生重高、产仔数多的母猪留种,逐步优化群体遗传性能。
4、环境舒适度控制
温度管理:妊娠舍温度控制在18-22℃,产房提前升温至22-25℃,减少冷应激对仔猪的影响。
湿度与通风:湿度保持50%-70%,避免氨气浓度超标(<15ppm),防止呼吸道疾病。
产床设计:使用漏缝地板减少仔猪压伤,提供保温箱(32-35℃)和干燥垫料。
5、疾病防控与健康管理
疫苗免疫:妊娠期接种伪狂犬、猪瘟、细小病毒疫苗,防止垂直传播。
驱虫计划:配种前驱虫(如伊维菌素),减少寄生虫争夺营养。
霉菌毒素防控:饲料中添加胆汁酸,避免玉米赤霉烯酮等毒素导致胚胎死亡。
6、分娩护理与助产
产前准备:产前3天逐渐减料,防止乳房炎;产前1周转入产房,适应环境。
及时助产:监测产程,若母猪努责超30分钟未产仔,需人工辅助(如注射缩宫素或掏产),避免仔猪缺氧。
初乳管理:确保仔猪出生后1小时内吃足初乳,获取免疫球蛋白,同时初乳中的生长因子可促进肠道发育。
7、特殊添加剂应用
功能性添加剂:如胆汁酸、益生菌可改善母猪肠道健康,提高营养吸收率;添加L-肉碱或β-胡萝卜素可促进胎儿脂肪沉积。
抗氧化剂:维生素E(100-150IU/kg)和硒(0.3mg/kg)可减少胚胎死亡,提升初生重。
8、胎次结构优化
合理淘汰:头胎母猪初生重通常较低,3-6胎母猪性能最佳,需保持群体中经产母猪比例≥70%。
后备母猪培育:150日龄后自由采食,促进生殖系统发育,避免初配过早(体重≥135kg,日龄≥220天)。
通过系统实施以上措施,可显著提升仔猪初生重(目标:平均1.5kg以上),同时提高仔猪成活率和断奶重,为后续育肥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