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规模化养猪场中,由于疾病、环境应激、营养不足或个体差异等因素,总会出现部分病弱猪(俗称"僵猪"或"落后猪")。这些猪只生长迟缓、体质差,不仅影响整体出栏率,还可能成为疾病传播的隐患。因此,科学管理病弱猪,帮助它们恢复健康并追上生长步伐,是提高猪场经济效益的重要措施。本文将系统介绍病弱猪的识别、管理及恢复策略。
一、病弱猪的识别与原因分析
1.如何识别病弱猪?
病弱猪通常表现为:
体型瘦小,明显落后于同群猪只;
被毛粗乱,皮肤苍白或发黄;
精神萎靡,行动迟缓,采食量低;
长期腹泻或呼吸道症状,如咳嗽、喘气;
生长停滞,即使增加营养仍增重缓慢。
2.病弱猪的形成原因
病弱猪的产生通常由多种因素共同导致:
疾病因素:如圆环病毒、蓝耳病(PRRS)、猪瘟、寄生虫感染等慢性病;
营养因素:断奶应激、饲料质量差、微量元素缺乏(如铁、锌);
管理因素:栏舍环境差(氨气浓度高、湿度过大)、密度过高、竞争激烈;
先天因素:出生体重低、母源抗体不足、弱仔猪未及时护理。
二、病弱猪的科学管理措施
1.早期隔离,减少传染风险
病弱猪往往免疫力低下,容易成为病原携带者或继发感染源。因此,发现病弱猪后应立即隔离,避免与健康猪混养。可设立专门的"护理栏",提供更适宜的环境和营养管理。
2.精准诊断,针对性治疗
病原检测:如怀疑传染病(如圆环病毒、蓝耳病),可采样送检,确定病因后对症治疗。
驱虫处理:寄生虫(如蛔虫、疥螨)是导致猪只生长缓慢的常见原因,定期驱虫(如伊维菌素)可显著改善生长性能。
抗生素合理使用:如存在细菌感染(如副猪嗜血杆菌、链球菌),可在兽医指导下使用敏感抗生素,避免滥用。
3.营养调整,促进恢复
病弱猪消化吸收能力较差,需调整饲喂策略:
高消化率饲料:使用易消化的膨化饲料或添加酶制剂(如蛋白酶、淀粉酶),提高营养利用率。
补充优质蛋白质:添加血浆蛋白粉、鱼粉等,促进肌肉生长。
增加能量摄入:添加脂肪(如豆油)或葡萄糖,提供快速能量来源。
补充维生素和矿物质:特别是维生素B族、维生素E、铁和硒,增强免疫力。
4.优化饲养环境
温度控制:病弱猪对温度更敏感,需提供适宜环境(保育猪26-28℃,育肥猪20-24℃)。
降低密度:减少竞争,确保每头猪有足够的采食和饮水空间。
改善空气质量:加强通风,减少氨气和粉尘刺激呼吸道。
5.特殊护理与复壮措施
湿拌料饲喂:对采食量低的猪,可采用湿拌料(水料比1:1)提高适口性。
单独补饲:每天额外提供1-2次高营养浓度的粥状饲料。
注射营养补充剂:对严重营养不良的猪,可注射复合维生素(如B12)或葡萄糖。
逐步恢复运动:适当驱赶病弱猪活动,促进血液循环和食欲恢复。
三、预防病弱猪产生的综合措施
1.加强母猪管理
确保妊娠期和哺乳期营养充足,提高仔猪初生重和活力。
做好初乳管理,保证每头仔猪摄入足够母源抗体。
2.优化断奶过渡
采用渐进式断奶,减少应激。
使用优质教槽料,促进肠道发育。
3.定期健康监测
建立猪群健康档案,定期称重,及时发现生长滞后个体。
实施科学的免疫程序,减少疾病发生。
4.分群管理
按体重和健康状况分栏饲养,避免"以大欺小"。
对弱小仔猪可单独组群,提供更高水平的护理。
四、经济效益分析
科学管理病弱猪虽然需要额外投入(如隔离栏建设、优质饲料、药物等),但可显著提高成活率和生长速度。实践表明:
护理得当的病弱猪,70%以上可在2-4周内恢复生长,最终达到正常出栏体重;
减少病死率,降低因淘汰造成的经济损失;
提高整体均匀度,使批次出栏更加整齐,提高销售价格。
五、结语
病弱猪的管理是猪场精细化养殖的重要环节。通过早期识别、精准治疗、营养优化和环境改善,大多数落后猪只能恢复健康并追上生长步伐。同时,加强预防措施,减少病弱猪的产生,才能从根本上提高猪群生产性能和经济效益。未来,随着智能化养殖(如自动分群系统、精准饲喂)的发展,病弱猪的管理将更加高效、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