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 播恩集团
  • 正能农牧
病弱猪的识别、管理及恢复策略
百度新闻 2025-04-03 0

在规模化养猪场中,由于疾病、环境应激、营养不足或个体差异等因素,总会出现部分病弱猪(俗称"僵猪"或"落后猪")。这些猪只生长迟缓、体质差,不仅影响整体出栏率,还可能成为疾病传播的隐患。因此,科学管理病弱猪,帮助它们恢复健康并追上生长步伐,是提高猪场经济效益的重要措施。本文将系统介绍病弱猪的识别、管理及恢复策略。

 

生猪

 

一、病弱猪的识别与原因分析

 

1.如何识别病弱猪?

 

病弱猪通常表现为:

 

体型瘦小,明显落后于同群猪只;

 

被毛粗乱,皮肤苍白或发黄;

 

精神萎靡,行动迟缓,采食量低;

 

长期腹泻或呼吸道症状,如咳嗽、喘气;

 

生长停滞,即使增加营养仍增重缓慢。

 

2.病弱猪的形成原因

 

病弱猪的产生通常由多种因素共同导致:

 

疾病因素:如圆环病毒、蓝耳病(PRRS)、猪瘟、寄生虫感染等慢性病;

 

营养因素:断奶应激、饲料质量差、微量元素缺乏(如铁、锌);

 

管理因素:栏舍环境差(氨气浓度高、湿度过大)、密度过高、竞争激烈;

 

先天因素:出生体重低、母源抗体不足、弱仔猪未及时护理。

 

生猪

 

二、病弱猪的科学管理措施

 

1.早期隔离,减少传染风险

 

病弱猪往往免疫力低下,容易成为病原携带者或继发感染源。因此,发现病弱猪后应立即隔离,避免与健康猪混养。可设立专门的"护理栏",提供更适宜的环境和营养管理。

 

2.精准诊断,针对性治疗

 

病原检测:如怀疑传染病(如圆环病毒、蓝耳病),可采样送检,确定病因后对症治疗。

 

驱虫处理:寄生虫(如蛔虫、疥螨)是导致猪只生长缓慢的常见原因,定期驱虫(如伊维菌素)可显著改善生长性能。

 

抗生素合理使用:如存在细菌感染(如副猪嗜血杆菌、链球菌),可在兽医指导下使用敏感抗生素,避免滥用。

 

3.营养调整,促进恢复

 

病弱猪消化吸收能力较差,需调整饲喂策略:

 

高消化率饲料:使用易消化的膨化饲料或添加酶制剂(如蛋白酶、淀粉酶),提高营养利用率。

 

补充优质蛋白质:添加血浆蛋白粉、鱼粉等,促进肌肉生长。

 

增加能量摄入:添加脂肪(如豆油)或葡萄糖,提供快速能量来源。

 

补充维生素和矿物质:特别是维生素B族、维生素E、铁和硒,增强免疫力。

 

4.优化饲养环境

 

温度控制:病弱猪对温度更敏感,需提供适宜环境(保育猪26-28℃,育肥猪20-24℃)。

 

降低密度:减少竞争,确保每头猪有足够的采食和饮水空间。

 

改善空气质量:加强通风,减少氨气和粉尘刺激呼吸道。

 

5.特殊护理与复壮措施

 

湿拌料饲喂:对采食量低的猪,可采用湿拌料(水料比1:1)提高适口性。

 

单独补饲:每天额外提供1-2次高营养浓度的粥状饲料。

 

注射营养补充剂:对严重营养不良的猪,可注射复合维生素(如B12)或葡萄糖。

 

逐步恢复运动:适当驱赶病弱猪活动,促进血液循环和食欲恢复。

 

生猪

 

三、预防病弱猪产生的综合措施

 

1.加强母猪管理

 

确保妊娠期和哺乳期营养充足,提高仔猪初生重和活力。

 

做好初乳管理,保证每头仔猪摄入足够母源抗体。

 

2.优化断奶过渡

 

采用渐进式断奶,减少应激。

 

使用优质教槽料,促进肠道发育。

 

3.定期健康监测

 

建立猪群健康档案,定期称重,及时发现生长滞后个体。

 

实施科学的免疫程序,减少疾病发生。

 

4.分群管理

 

按体重和健康状况分栏饲养,避免"以大欺小"。

 

对弱小仔猪可单独组群,提供更高水平的护理。

 

生猪

 

四、经济效益分析

 

科学管理病弱猪虽然需要额外投入(如隔离栏建设、优质饲料、药物等),但可显著提高成活率和生长速度。实践表明:

 

护理得当的病弱猪,70%以上可在2-4周内恢复生长,最终达到正常出栏体重;

 

减少病死率,降低因淘汰造成的经济损失;

 

提高整体均匀度,使批次出栏更加整齐,提高销售价格。

 

仔猪

 

五、结语

 

病弱猪的管理是猪场精细化养殖的重要环节。通过早期识别、精准治疗、营养优化和环境改善,大多数落后猪只能恢复健康并追上生长步伐。同时,加强预防措施,减少病弱猪的产生,才能从根本上提高猪群生产性能和经济效益。未来,随着智能化养殖(如自动分群系统、精准饲喂)的发展,病弱猪的管理将更加高效、科学。

免责声明:部分文章资料来源于互联网,已标明来源,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仅供读者参考,如有侵犯原作者权益,请及时留言联系我们删除!
分享至
养猪产业峰会
广告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