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 播恩集团
高产母猪的环境需求特征,你了解多少?
猪业科学 2025-07-03 0

在现代集约化生猪养殖体系中,猪舍养殖环境对母猪繁殖性能与健康水平起着决定性作用。有研究数据显示,优化环境参数能够显著改善母猪生产性能,如提升受胎率、提高仔猪断奶成活率、增加仔猪初生重和断奶重、降低难产率等,为规模化猪场的高效生产筑牢根基。本文将从“三度风光”,即温度、湿度、有害气体浓度、通风和光照,以及智能化控制等方面,深入剖析高产母猪的环境需求特征,为养猪从业者提供科学的管理思路。

 

母猪

 

1 分阶段温度调控

 

温度是影响高产母猪生产性能的关键环境因素之一。母猪对温度极为敏感,不同生理阶段的适宜温度呈现差异化需求。

 

1.1 妊娠母猪对温度的需求

 

妊娠母猪的适宜温度范围通常在18~21℃,在此温度区间内,母猪的新陈代谢处于较为理想的状态,胚胎着床和发育能够得到良好保障。有研究表明,每超过适宜温度1℃,采食量降低0.06~0.1 kg,若环境温度过高,超过25℃,母猪会出现热应激反应,表现为采食量下降、呼吸加快、体内激素水平失衡,从而导致胚胎死亡率升高。当温度低于15℃时,母猪为了维持体温,会消耗更多的能量,不仅会增加养殖成本,还可能影响胎儿的正常生长发育。

 

1.2 产房对温度的需求

 

产房母猪适宜的温度范围为18~21℃,仔猪身体较弱,温度调节能力较差,出生1~3日龄:32~35℃(尤其前24 h需接近35℃)。4~7日龄:28~30℃。后续每周降低2~3℃,直至适应常温环境。产房一般将母猪和仔猪分区控制,仔猪通过保温箱、电热板或者红外线等进行局部供暖。‌‌

 

猪舍主要通过湿帘风机-负压通风、空调、喷淋、喷雾及水冷地板等措施调控环境温度,保证母猪生长在适宜温度环境。

 

2 猪舍湿度控制

 

2.1 猪舍适宜湿度

 

母猪舍适宜的湿度在65%~75%范围内。当环境湿度过高,潮湿的环境容易使细菌病毒等滋生与传播,母猪易患皮肤病或者呼吸道疾病。并且在夏季高温时候,湿度过高会阻碍母猪汗液的蒸发,影响体温调节,容易引起热应激反应,降低抵抗力。当湿度低于60%,空气过于干燥,容易使环境内空气干燥,灰尘和粉尘增多,容易引发母猪呼吸道黏膜损伤,导致呼吸道疾病的发生。

 

2.2 猪舍调控湿度措施

 

控制猪舍湿度可根据实际情况采取相应措施。在湿度较高时,加强通风换气,利用风机及时排出舍内潮湿空气;铺设吸水性好的垫料,如干草、稻壳等,吸收多余水分;还可使用除湿设备降低湿度。当湿度较低时,可通过地面洒水、安装喷雾装置等方式增加空气湿度,但要注意避免过度洒水导致湿度过高。

 

3 舍内有害气体控制

 

3.1 有害气体的危害

 

猪舍有害气体超标对母猪生长性能、呼吸道等产生不利影响。母猪长期接触氨气和硫化氢等有害气体,会降低母猪的免疫力,刺激母猪的呼吸道黏膜和眼睛,导致母猪出现咳嗽、流泪、结膜炎等症状,增加呼吸道疾病风险;对神经系统产生毒害作用,出现精神不振、食欲减退、生长缓慢等症状,影响母猪的食欲和采食量,进而影响胎儿发育和泌乳性能。

 

3.2 有害气体主要来源

 

舍内有害气体来源:一是粪便、尿液中含有的大量的有机物质分解发酵产生的氨气、硫化氢等有害气体;二是清粪时翻动粪便,使原本沉积的粪便有害气体大量释放,扩散到猪舍空气中;三是通风系统设计不合理,通风不足或过大等。

 

3.3 主要预防措施

 

为有效控制有害气体浓度,首先要加强猪舍的日常清洁工作,及时清理粪便和尿液,减少有害气体的产生源;其次,合理设计通风系统,确保猪舍内空气能够及时更新,排出有害气体;还可在猪舍内铺设生物垫料,利用微生物发酵分解粪便,减少有害气体的产生;此外,安装有害气体监测设备,实时监测氨气、硫化氢、二氧化碳等气体浓度,一旦发现超标,及时采取相应措施进行处理。

 

4 猪舍通风控制

 

4.1 主要通风方式

 

良好的通风是维持猪舍内适宜环境的关键,通风不仅能够排出舍内有害气体,还能调节温度和湿度,为母猪创造舒适的生存环境。猪舍通风分为自然通风和机械通风两种方式,自然通风主要依靠门窗、通风口等,利用自然风力和热压作用实现空气交换,这种通风方式成本较低,但受外界环境因素影响较大,通风效果不稳定。机械通风则通过风机等设备强制进行空气交换,可根据猪舍的实际需求,精确控制通风量和通风时间,通风效果稳定可靠,其中又分为正压通风和负压通风。

 

4.2 通风措施

 

在实际养殖过程中,可将自然通风和机械通风相结合。夏季高温时,以机械通风为主,加大通风量,结合水帘降温系统,快速排出舍内热量和湿气;冬季寒冷时,以自然通风为辅,合理控制通风时间和通风量,保证空气新鲜的同时,防止热量过度散失,保证猪舍处于适宜的温湿度环境。此外,通风系统的设计要科学合理,确保猪舍内各个区域通风均匀,避免出现通风死角。

 

5 猪舍光照控制

 

5.1 光照主要作用

 

现代猪舍一般采用封闭式,阳光照射有限,尤其是冬季日照时长短,而足够的光照时间和强度可以调节母猪的内分泌系统,促进性激素的分泌,从而提高发情率、受胎率、产仔数、采食量和泌乳量等,因此需要在猪舍内补充光源。一般来说,母猪每d适宜的光照时间为12~16 h,具体时长可以根据猪只的生长阶段、品种和季节等因素进行调整。

 

5.2 主要措施

 

为满足母猪的光照需求,可以通过合理设计猪舍窗户大小和位置,充分利用自然光照;在自然光照不足时,利用人工照明进行补充,但要保证光照的均匀度,应确保猪舍内各区域的光照均匀,避免出现光照过强或过弱的情况。选择节能环保,对猪只无害的光源。同时,要注意光照时间和强度的控制,避免光照过强或过弱对母猪产生不良影响。

 

6 智能化控制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智能化控制在生猪养殖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智能化环境控制系统能够集成温度、湿度、有害气体浓度、通风和光照等多种环境参数的监测与调控功能。通过在猪舍内安装各类传感器,实时采集环境数据,并将数据传输至中央控制系统。中央控制系统根据预设的环境参数标准,自动分析处理数据,当某项参数出现异常时,及时启动相应的设备进行调节,如自动开启或关闭风机、水帘、照明设备等,实现环境“三度风光”相关参数的精准控制,实现精准化管理。

 

近些年,猪舍智能化控制系统还具备数据记录和分析功能,养殖人员可以通过网络随时随地查看猪舍内的环境数据和设备运行状态,以及查询历史数据,总结饲养规律,实现精细化、准确化、智能化管理,进一步提高养殖效率和经济效益。

 

7 总结

 

高产母猪的环境管理是一个系统工程,“三度风光”和智能化控制各个环节相互关联、相互影响。只有全面、科学地管理猪舍环境,满足高产母猪不同生理阶段的环境需求,才能充分发挥母猪的生产性能,提高养殖效益,推动生猪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

免责声明:部分文章资料来源于互联网,已标明来源,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仅供读者参考,如有侵犯原作者权益,请及时留言联系我们删除!
分享至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