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养猪业规模化程度不断提升,2024年我国生猪规模化率已超70%。养猪业对高效繁殖管理和生产效益提升的需求不断增长,加之非洲猪瘟疫情导致猪场对生物安全要求越来越高,“全进全出”母猪批次化生产应用越来越广泛。但仍存在批次化生产稳定性差、精准度不高等问题,突出表现为后备母猪发情率低、配种集中度不高、分娩持续时间长、初生仔猪均匀度差等问题,直接影响着猪场经济效益。基于此,本文从后备母猪初情期启动、集中排卵、单次输精以及同期分娩等方面提出了相关解决方案,旨在为母猪批次化生产在养猪业中的应用提供有效参考。
1 后备母猪初情期启动
初情期是后备母猪首次发情和配种的阶段,饲喂烯丙孕素前后备母猪有过一次初情期,可保证批次化生产中入群后备母猪有较高的发情率;同时,母猪在第二个发情周期配种,也有利于初产母猪较高的产仔数。研究发现,定时输精程序处理后有初情期后备母猪妊娠率极显著高于无初情期组。因此,后备母猪初情期启动对提高母猪批次化生产效率具有重要意义。
1.1 公猪刺激诱导后备母猪发情
公猪刺激是诱导后备母猪进入初情期的常见方法,对适龄后备母猪的初情期发挥着重要作用。例如,早期接受公猪刺激的后备母猪,其初情期日龄为180.3 d,比对照组提前17.6 d。同时,对于高生长速率(>0.625 kg/d)的长大二元杂交后备母猪,155日龄开始与公猪接触,其初情期比例为82.9%,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2.9%。此外,与隔栏刺激相比,公猪身体接触有效促进后备母猪进入初情期,并有助于提高母猪1~4胎的配种率和分娩率。因此,建议在160日龄时进行公猪诱情,从而有效诱导后备母猪进入初情期。
1.2 信息素诱导后备母猪发情
公猪信息素是由公猪释放至体外并能引起母猪行为和生理反应的物质,对提高母猪繁殖指标及生产效益具有重要的作用。Mcglone等研究表明,使用信息素费尔蒙的后备母猪发情率为92.9%,显著高于公猪刺激组的83.3% ,且费尔蒙的使用还可有效防止后备母猪因公猪活动受伤和节省劳动力。同时,断奶后使用费尔蒙诱导母猪发情能够显著提高窝产仔数(14.21±0.11头vs 13.75±0.11头),并在受胎率和活产仔数方面有提高趋势。另外,对173日龄的后备母猪使用费尔蒙进行诱导,与对照组相比,费尔蒙组后备母猪发情率和静立比率分别提升了32.23与12.83个百分点,且初情期日龄提前7.1 d。这说明信息素可诱导后备母猪提前出现初情期,具有明显的诱情效果。因此,为提高猪场生物安全、减少因公猪诱情导致疫病传播的风险,可以考虑采用信息素诱导母猪发情。
1.3 后备母猪使用生殖激素辅助建立初情期
当公猪查情效果不佳且后备母猪隐性发情率较高时,可采用外源性促性腺激素诱导其初情期。研究发现,对180日龄未发情的后备母猪注射孕马血清促性腺激素(eCG)后,其静立发情的比例为75.98%,红肿发情的比例达到92.23%,且在195日龄时的发情率比常规诱情高50%,这说明eCG可有效促进母猪进入初情期。另外,对154日龄的后备母猪注射PG600,发现7 d内发情比例高达67.5%,显著高于对照组的5.7%,这说明PG600能够有效诱导后备母猪进入初情期,且不影响其繁殖性能。进一步研究发现,PG600与烯丙孕素联合使用,可显著提高母猪的发情率(94.22%)和总产仔数,且对后代仔猪的生长性能无显著影响。综上所述,生殖激素在诱导后备母猪进入初情期方面具有积极促进作用。
综上所述,公猪刺激和信息素是诱导后备母猪发情的最佳选择。其中信息素可进一步优化后备母猪的发情管理,减少公猪的使用成本,从而提高生产效益。
2 排卵集中度
提高排卵集中度对于批次化生产中同期配种、同期分娩具有重要意义,利用GnRH及其类似物、hCG、LH均可诱导排卵,降低排卵持续时间。
2.1 GnRH类似物
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GnRH)类似物通过作用于垂体,激活垂体分泌黄体生成素(LH),从而促进卵巢排卵。研究表明,布舍瑞林作为GnRH类似物,可用于控制母猪排卵。研究发现,在母猪断奶后86 h注射布舍瑞林,大多数母猪在32~44 h内排卵,但只有约50%的初产母猪在该时间段内排卵,这可能与卵泡成熟度和胎次相关。同样,母猪接受布舍瑞林处理后,82.00% 母猪在32~44 h内排卵,显著高于对照组的28.93% 。因此,对于经产母猪,建议在断奶后83~89 h注射10 μg布舍瑞林,并在30~33 h后进行单次输精,排卵通常发生在布舍瑞林注射后42±2 h。对于后备母猪,在断奶后86±3 h注射布舍瑞林后,排卵时间在35~41 h之间。最近研究发现,注射布舍瑞林后30~33 h能够有效诱导后备母猪排卵,并提高其繁殖性能。此外,相较于戈那瑞林组,布舍瑞林组母猪排卵时间集中在发情后的24~48 h内,且窝产总仔数提高了2.6头。这说明,布舍瑞林可以在短时间内高效排卵,从而提高母猪繁殖性能。另外,在母猪发情开始时注射GnRH类似物lecirelin,与对照组母猪相比,约70%以上的母猪能够在40 h内排卵,且48 h内排卵的比例达到92.7%。同样,在母猪断奶后96 h使用曲普瑞林,处理后48 h内,81%的经产母猪和92.6%的初产母猪成功排卵,且24 h同步排卵率高达75%。综上所述,GnRH类似物可有效促进排卵,进而提高母猪的繁殖效率。合理的使用时机和剂量对于集中排卵至关重要。
2.2 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
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具有FSH和LH的双重活性,其中以LH活性为主。hCG可通过模拟LH进行诱导排卵,适用于接近成熟的卵泡。母猪注射hCG后,大约85%~90%的母猪在39~49 h内排卵,且高剂量的hCG(1 500 IU eCG加500~1 000 IU hCG或1 000 IU eCG加1 000 IU hCG)还具有提高妊娠率的效果。对于后备母猪,在接受eCG和hCG后约96 h表现出明显的发情和排卵。若母猪发情后42 h以上排卵,可在断奶后80 h注射hCG,以便在注射后24~36 h对母猪进行定时配种。然而,长期或过度使用hCG可能会导致卵巢囊肿等不利影响,因此在使用时需控制剂量和次数。
2.3 促黄体生成素
猪促黄体生成素(pLH)的作用机制与hCG相似,但在母猪体内的生理效果更加自然。pLH相较于hCG,在控制排卵时间方面更理想。例如,经产母猪在断奶时接受600 IU eCG,80 h后注射5 mg pLH,排卵时间可控制在pLH注射后约38 h。同样,在母猪断奶时注射eCG,3 d后注射pLH,排卵时间集中于注射pLH后35~40 h。因此,pLH注射后,母猪通常会在约38 h内排卵,但pLH成本较高。
总之,GnRH、hCG和pLH都可以有效地控制母猪的排卵时间。其中,在大规模养殖中,布舍瑞林可在较短时间内诱导母猪集中排卵,从而提高繁殖效率,是确保高效、精准排卵的最佳选择。
3 单次输精
排卵时间差异较大导致需多次输精,这不仅增加了人工成本,还降低了精液的使用效率。单次输精技术可通过优化输精时间、减少输精次数,从而有效提高繁殖效率并降低成本。
3.1 对母猪繁殖性能的影响
单次输精技术在受胎率和产仔数方面与传统的多次输精方法相当或相近。例如,母猪在断奶后96 h接受曲普瑞林处理,并进行单次定时输精,其产仔率与传统多次输精组相似,分别为86.40%和85.83%,窝产仔数也无显著差异。同样,对母猪注射布舍瑞林并进行单次定时输精,其繁殖性能与多次输精组无显著差异。例如,断奶母猪在使用10 μg 布舍瑞林并进行单次输精后,母猪分娩率(87%)与多次输精组(84.5%)相近。同时,布舍瑞林处理的母猪在受胎率、窝产仔数等指标也与多次输精组母猪相似。此外,采用微胶囊化精液进行单次输精,也被发现能够提高母猪繁殖性能。研究发现,使用胶囊化精液进行单次输精时,母猪分娩率达到95.6%,高于多次输精组的93.1%。最新研究发现,在母猪接受布舍瑞林后,使用常温、冷冻及微胶囊化形式的精液进行单次输精,其繁殖力分别为 69.27%、60.00% 和 78.75%,且胶囊化精液组的胚胎活力高于常温和冷冻组。这说明,使用微胶囊化精液进行单次输精可有效提高母猪繁殖性能。
3.2 对仔猪生长性能的影响
单次输精对仔猪的出生重和断奶重具有积极影响。Suarez等研究通过比较使用布舍瑞林进行单次输精和多次输精对仔猪性能的影响,发现单次输精组仔猪出生重显著高于多次输精组。此外,单次输精组仔猪的体重变异系数较小,表明其体重分布更加均匀,这对提高仔猪的成活率和生长性能具有重要意义。
4 同期分娩
利用外源性激素可有效诱导母猪同期分娩,合理的注射方案和时机能够进一步提高分娩率和集中分娩效果。
4.1 前列腺素及其类似物
前列腺素(PGF)及其类似物能够促进周期性黄体的溶解,从而有效诱导分娩。在母猪妊娠期112~114 d,肌内注射PGF2α或其类似物能在36 h内诱导大多数母猪分娩,且采用剂量减半的外阴单次注射,效果与肌肉注射相似且更具成本优势。然而,单次注射PGF2α有时会导致部分母猪未能顺利启动分娩。对此,研究发现,在预产期前1~2 d对母猪进行两次给药,第一次肌肉注射10 mg,第二次剂量减半且间隔6 h以上,能够显著提高母猪在36 h内的分娩率,比单次注射提高16%。因此,采用两次注射PGF2α的方案效果优于单次注射。
氯前列烯醇和氯前列醇钠作为前列腺素类似物,具有较长的半衰期和更强的黄体溶解作用,且副作用较小。在妊娠109 d后的母猪中,使用氯前列醇钠能够显著促进同期分娩,但注射部位的不同会对分娩效果产生一定影响。研究发现,在妊娠113 d时,外阴注射0.1 mL氯前列烯醇效果最佳,可显著提高母猪的集中分娩率和白天分娩率,但对产程、弱仔和死胎的影响不显著。综上所述,前列腺素及其类似物在促进母猪同期分娩方面表现出良好效果,且注射方式和时机对分娩效果发挥着重要作用。
4.2 缩宫素
缩宫素,又称催产素,广泛应用于母猪批次化管理,其常用剂量为10~20 IU,给药方式为肌肉注射或者静脉注射。研究发现,肌肉注射缩宫素后,母猪通常在30~60 min内分娩,静脉注射则能在约30 min内立即起效。卡贝缩宫素是一种长效催产素类似物,相比缩宫素,其作用更加温和迟缓,因此被视为缩宫素的安全替代品。研究发现,在母猪产下第一头仔猪后,注射0.07 mg卡贝缩宫素或10 IU缩宫素均可缩短产程,但卡贝缩宫素能显著降低仔猪缺氧和死胎率。此外,对于高产母猪,在第7只仔猪出生后注射0.4~0.5 μg/kg卡贝缩宫素,其分娩时间比自然分娩缩短了153 min,从而有效促进集中分娩。综上所述,缩宫素和卡贝缩宫素均可显著促进母猪同期分娩,且卡贝缩宫素效果更佳。
4.3 前列腺素与卡贝缩宫素的联合应用
前列腺素与卡贝缩宫素的联合应用是一种有效的同期分娩控制策略,有助于提高母猪批次化生产效率。例如,在妊娠期113 d对母猪注射2 mL PGF2α,24 h后注射0.6 μg/kg的卡贝缩宫素,可有效缩短分娩时间至215 min,同时,98.1%的母猪在工作日内完成分娩,死胎率与自然分娩相当。另外,对同批次妊娠母猪,在预产期前1 d上午注射0.2 mg氯前列醇钠,预产期当天上午8:00注射35 μg卡贝缩宫素,发现母猪分娩率为97.39%,显著高于对照组(62.22%),且白天分娩率提高了35.17%。综上所述,前列腺素与卡贝缩宫素的联合应用可显著提高母猪同期分娩的效率。
5 结语
随着我国生猪养殖规模化、智能化水平的不断提升,批次化生产在我国的应用将愈发广泛。母猪初情期启动、精准排卵、单次输精和同期分娩等技术的深入研发,必将提高母猪批次化生产的精准性和高效性,推动“全进全出”母猪批次化生产的广泛应用,这对于提高未来我国猪场生物安全和生产效率具有重要意义。(来源:猪业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