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 播恩集团
  • 正能农牧
初产母猪产死胎率高的原因找到了,教你如何防控
百度新闻 2025-04-03 0

初产母猪(又称头胎母猪)产死胎是困扰养猪生产的常见问题,直接影响猪场繁殖效率和经济效益。本文将从营养管理、疾病防控、繁殖技术、环境应激等维度,系统分析初产母猪产死胎的主要原因,并提出针对性的解决方案。

 

母猪和仔猪

 

一、营养管理不当是根本原因

 

1.后备期营养失衡

 

能量蛋白比例失调(常见能量过高而蛋白不足)

 

关键生殖营养缺乏(叶酸<0.5mg/kg,生物素<200μg/kg)

 

矿物质元素不足(硒<0.15mg/kg,锌<50mg/kg)

 

2.妊娠期饲喂程序错误

 

配种后3天高采食量(>2.5kg/天)导致胚胎死亡增加

 

妊娠中期(30-75天)营养供给不足(<2.2kg/天)

 

攻胎期(90-114天)饲喂量不足(<3.0kg/天)

 

3.特殊营养素缺乏

 

维生素E<50IU/kg日粮时,死胎率显著上升

 

膳食纤维不足(<5%)导致便秘引发子宫供血不足

 

抗氧化物质缺乏导致氧化应激

 

母猪和仔猪

 

二、疾病因素导致胎儿死亡

 

1.繁殖障碍性疾病

 

蓝耳病(PRRS)病毒感染导致晚期流产和死胎

 

伪狂犬病(PRV)引起胎儿神经症状死亡

 

细小病毒(PPV)感染造成木乃伊胎

 

2.细菌性感染

 

布鲁氏菌病导致妊娠中后期流产

 

钩端螺旋体引起胎儿全身性出血

 

链球菌感染造成脐带炎

 

3.寄生虫病影响

 

弓形虫感染导致胎儿脑炎死亡

 

附红细胞体病引发贫血性缺氧

 

母猪和仔猪

 

三、繁殖管理技术缺陷

 

1.配种时机不当

 

初情期过早配种(<210日龄)

 

静立反射未达最佳状态强行配种

 

精液质量不达标(活力<70%,畸形率>20%)

 

2.妊娠期管理失误

 

配种后3周内剧烈运动或混群

 

妊娠诊断不及时(漏检空怀母猪)

 

环境温度>30℃持续48小时以上

 

3.分娩管理不当

 

产程过长(>6小时)未及时助产

 

催产素使用时机错误(宫颈未开时使用)

 

助产操作不规范造成胎儿窒息

 

母猪和仔猪

 

四、环境与应激因素

 

1.物理环境不良

 

产房温度波动大(昼夜温差>8℃)

 

氨气浓度持续>25ppm

 

地面湿滑导致摔倒损伤

 

2.心理应激影响

 

频繁调栏(妊娠期>3次)

 

饲养员粗暴对待

 

异常噪音持续干扰

 

3.药物使用不当

 

妊娠期使用前列腺素类药物

 

抗生素选择错误(如氟苯尼考)

 

驱虫药过量使用

 

母猪和仔猪

 

五、综合防控方案

 

1.科学的营养方案

 

后备期专用饲料(粗蛋白16-18%)

 

妊娠期分阶段精准饲喂

 

添加功能性添加剂(益生菌、酵母培养物)

 

2.系统的疾病防控

 

完善的疫苗程序(重点防控PRRS、PRV等)

 

定期的抗体监测

 

严格的生物安全措施

 

3.精细的繁殖管理

 

合适的初配日龄(230-250天)

 

规范的查情配种流程

 

科学的妊娠诊断方法

 

4.舒适的环境控制

 

产房温度恒定(18-22℃)

 

湿度控制在60-70%

 

良好的通风换气

 

母猪和仔猪

 

六、典型案例分析

 

某1200头基础母猪场初产母猪死胎率达15%,经系统分析发现:

 

1.后备期使用育肥料导致体况过肥

 

2.蓝耳病不稳定(S/P值2.5-3.8)

 

3.攻胎期饲喂量不足(2.8kg/天)

 

采取改进措施后:

 

1.改用后备母猪专用料

 

2.实施蓝耳病驯化方案

 

3.调整妊娠饲喂程序

 

6个月后死胎率降至5%以下

 

母猪和仔猪

 

结语

 

初产母猪产死胎是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需要建立系统化的防控体系。重点建议:

 

1.重视后备母猪培育

 

2.建立科学的饲喂程序

 

3.完善疾病防控方案

 

4.提升繁殖管理水平

 

5.改善饲养环境条件

 

通过采取综合防控措施,完全可以将初产母猪死胎率控制在合理范围(<8%),显著提高猪场繁殖效率和经济效益。

免责声明:部分文章资料来源于互联网,已标明来源,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仅供读者参考,如有侵犯原作者权益,请及时留言联系我们删除!
分享至
养猪产业峰会
广告
相关阅读